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群体——“Furry”?
#What is Furry ?
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群体——“Furry”?
也许你不知道,但你一定对这些和furry有关的作品有印象:
图为《疯狂动物城》,来源百度
图为动漫《动物狂想曲》,来源百度
又或者,当你看到这些毛茸茸的动物或拟人的动物形象时,是否有想要rua的冲动呢?
(上图为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吉祥物扎比瓦卡,原型是西伯利亚狼)
(上图为兽装cosplay,来源于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643181)
如果你有兴趣了解,不妨和我一起走进Furry的世界:
What is Furry ?
要对“Furry”进行定义,离不开词义:“furry”一词本指“有毛皮的,毛茸茸的”。而在这里,在兽圈(furry fandom)中,“Furry”的有三个基本的含义:
① 拟人化的动物角色,在这里一般被翻译成“兽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兽人与游戏魔兽世界中的兽人不同。举个例子,Nick Wilde in Zootopia is a furry.
(图为《疯狂动物城》中的furry形象:狐狸Nick)
② 拟人化动物角色的爱好者,即构成Furry文化群体的主体——“兽迷”,也可以翻译为兽控、兽人控、兽粉、毛毛、小动物等等。
③ 与以上两个含义相关的一种文化概念,比如This is a furry event, a furry mug, a furry T-shirt, this place is so furry.
丨兽迷(Furry)
既然Furry文化的主体是兽迷,那究竟什么是“兽迷”?这是一个相当模糊且难以定义的概念。
Furries from A to Z(Anthropomorphism to Zoomorphism) 是2010年之前有关Furry最为全面的一项描述型社会学研究,作者Kathleen C. Gerbasi在文中对兽迷进行了定义:兽迷是指那些对拟人化动物有着强烈兴趣的人,通常他们会将自己定义为不同人的动物;而爱荷华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Dr. Courtney N. Plante(以下全部简称为Dr. Plante)在后来对这一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兽迷们足够喜欢拟人动物角色,以至于愿意用furry来定义自己,而furry这一标签也在反映着兽迷们的日常行为。简而言之,兽迷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喜欢拟人动物角色,而且这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自我身份认同。
创造属于自己的兽设是兽迷中最普遍的行为之一。具体而言,兽设是指自我的拟人化动物表征,是表现在自己身上的以动物为主题的虚拟角色,是兽迷在圈子里的形象。
丨物种(Species)
对兽迷们来说,兽设可谓是多种多样的,你可以想象你的虚拟动物角色为狼、狗、龙、猫、虎、熊等等,甚至可以是混合物种或幻想物种,像是这样:
(图片来源于www.raizap.com(一个furry网站))
具体而言,Dr. Plante进一步用数据告诉了我们主要的兽设种类以及在样本中的占比:
(数据来源于研究报告:FurScience! A Summary of Five Years of Research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nthropomorphic Research Project)
从占比较高的混合种、狼、狐狸,到占比较低的雪貂、昆虫等等,兽设的种类无所不包。而Dr. Plante进一步指出,这些物种通常与人们对于动物的刻板印象紧密联系————如狗或狼与忠诚联系在一起,猫和懒惰联系在一起,兔子和害羞联系在一起,再比如狐狸和狡猾联系在一起。作为主体的兽迷很可能会用这样的刻板印象来描述自己,尽管这样的刻板印象并不一定能够与真实的自我相吻合。
兽迷各自的兽设往往和自身对该动物的喜爱直接联系,兽设除了是源于自身的喜爱,Dr. Plante在Fur Science: Anthrocon 2017 Summary中指出,兽设往往还与兽迷的理想人格、生活相对应。
丨兽装(Fursuit)
兽迷通常与兽装联系在一起,因此要对兽迷进行一个全面的定义,则必须提及兽装,尽管拥有兽装的兽迷并不多。兽装是指兽迷喜欢的一种特定服装,通常是毛茸茸的动物形象,并与自己的兽设有关,like these:
(图片均来源于来源于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643181)
但是,用“拥有兽装”来定义Furry似乎并不恰当,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兽迷们都拥有自己的兽装,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也只有28%的兽迷拥有兽装。
以上我们从兽迷、兽设、物种、兽装等层次对Furry群体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Furry的相关内容如何?这将在下一部分得到展示。
2
兽迷们之间的活动内容,也即兽向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得以呈现——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
丨线上活动(Interaction in Cyberspace)
Furries from A to Z一文指出,兽迷们在网络空间的互动是表现兽向内容的重要形式。无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你都可以看到兽迷们在各类网络平台活跃的身影,尽管比起主流文化的范围,他们的的活动范围显得十分狭小。根据《“兽迷”微博表演:基于社交媒体的自我呈现》这一研究报告,兽迷群体的微博拥有独特的标志——仅有3.9%的兽迷会用自拍作为自己的微博头像;与众不同的是, 他们更多地把包括狼、狗、老虎、猫、狐狸、龙、熊、等具有“兽”特征的动漫形象设置为自己的头像,而这种具有标志性的头像同时也成为了他们在网络空间活跃的标志。
(一些furry类型头像,图片均来源于百度)
Furries from A to Z一文同时也指出人们对于兽迷们的一些固有印象,如:网络达人、二次元等等。但这样的印象并非毫无道理,FurScience! A Summary of Five Years of Research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nthropomorphic Research Project报告显示兽迷的热衷话题主要是:电子游戏、科幻、画师、动漫、写作,如下图所示:
兽迷虽少,但他们正通过彼此的努力建立起一个多元包容的Furry网络社区。
(furry向动画电影:《怪物之子》)
(furry向动画电影:《怪物之子》)
(furry向小说:《从零开始的魔法书》)
兽迷的线下活动也有多种,但最为主要的形式是“兽展”(furry convention)。兽展是正式的furry爱好者聚会,是furry爱好者、绘师、商贩交流放松的机会。兽展通常会有以下由志愿者运作的活动:各种讲座和讨论,多与Furry相关;摊位和画家巷展等等。另外对于许多兽人爱好者来说,在兽展会见好友以及与其他参加者交往也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在兽展,你可以看到众多可爱帅气的兽装穿着者,就像这样:
(极兽聚现场照片,“极兽聚”是中国内陆较为大型的兽展活动,每年在上海举办)
(Infurnity獸無限海报,“Infurnity獸無限”是中国台湾的大型兽展活动)
(Japan Meeting of Furries兽展现场照片)
(Patrick's Anthrocon兽展照片,全球性大型兽展活动)
3
兽迷人口特征与兽文化
(Furry Demographics&Furry Culture)
Furry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基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对于每一个兽迷都是如此的特别,可能对于许多兽迷来说,共鸣与一见如故是形容彼此关系最好的词汇。这里有一些先验性的社会文化存在于此,即便没有数据支撑这一点,但兽迷们也总会相信:他们需要建立一个团结、包容、共情、互助、国际化的大家庭、大社区,无论是在圈内还是圈外。(当然,我并不会认为这是兽迷们的自我标榜或是整个社群自有的优越感)
关于兽文化(furry culture),前面提到过的兽向内容(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兽文化的一些特性。这里将罗列一些关于Furry的人口特征数据,或许我们可以透视数据背后更深层次的兽文化。
丨性别和年龄(Gender&Age)
Courtney N. Plante博士带领他的FurScience团队一直致力于有关Furry的研究报告,在多年以来的一系列报告总结中,他们给出了目前为止关于兽迷最为全面、最为详细的数据:
首先是性别数据,如图所示:
(数据来源于furscience团队于2018年的研究报告:Furscience AC 2018)
无论是从生理性别,还是从心理性别而言,男性在数量上似乎处于优势的一方,这解释了为何如今的兽文化中,大多数艺术形式都更偏向于男性化的表现。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约12%的兽迷是跨性别者,这一比例是人类总体中跨性别比例的11倍,另外无性别者、流性别者也在Furry群体中广泛存在。这种多元的性别认同预示着兽文化与LGTBQ、女性主义以及其他自由主义思潮之间的联系,接下来的数据将会更加有力地证明这一点。
再来将我们的视野投向年龄,下面是一张有关年龄数据的直方图,汇总了4份成年兽迷样本,总样本量N=8115:
数据显示成年兽迷总体上相当年轻,近半数的成年兽迷的年龄都低于25岁(当然这并不代表没有年龄较大的Furry存在);
进一步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平均意义上,兽迷们开始使用兽迷这个词描述自己的年龄为16.6岁,但第一次踏入兽圈的年龄则是18.2岁,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意识萌发与融入身份群体的平均时间存在间隔,间隔大约是1.5-2年——这组数据印证了许多兽迷的共同经历:即在懵懂的青春时期,往往会有近2年时间对自己模糊的身份认同感到困惑,孤独,不知道和谁交流。
(Political&Social&Economic Orientation)
以下数据有关兽迷们的政治、社会、经济倾向:
可以看到,除了在经济方面的主张较为温和以外,在社会政策、政治倾向上,兽迷们都有着明显的自由主义倾向,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因为你可以在支持同性婚姻、维护变性人权利、女权运动等一系列自由主义思潮所影响的运动中看到Furry的身影,当然这一点和Furry群体中非常态的性取向分布有着紧密联系,这一点我将在性取向分布中重提。
丨情感关系(Furry Relationships)
数据表明大多数兽迷仍处于单身状态,但如果按性别进行分组回归,可以看到在Furry群体中,女性虽然在数量上处于弱势,但往往比男性更容易处于一段稳定的情感关系中:
更重要的是,Dr. Plante在2年后进一步统计了在Furry群体中,自己和伴侣是如何相遇的数据,并按性取向进行分组后,得出了有意思的结论:
同性恋相较于异性恋更有可能在圈内找到自己的伴侣,数据显示这一比例接近80%;而异性恋的兽迷则更有可能在圈外寻找到自己的伴侣。
丨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
对于Furry群体性取向的“非常态”分布,已有的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他们的研究也越来越清晰地证实这一点,但至于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至今没有任何有力的解释。
在第一份有关Furry的总结性描述研究中(即Furries from A to Z(Anthropomorphism to Zoomorphism)),数据已经告诉了我们初步结论:
(其中,FP指furry participants;NFP指non-furry participants;CP指control participants,在原文中是指作为控制组的68名学生,具体参阅原文献)
在卡方检验中,发现性取向的分布和性别的差异存在显著关系(χ2(2, n = 192) = 13.670, p = .001),在统计中,样本中的女性同性恋数量为0,女性似乎更有可能成为异性恋或双性恋;而相比之下,男性更不可能是异性恋,双性恋和同性恋的数量会更多。
8年后,Dr. Plante在2016年的报告总结当中,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数据:
在将性取向划分为7个梯度的前提下,数据告诉我们兽迷大约有7倍的可能性偏向于同性恋取向。而在非实体的兽设数据中,同性恋和异性恋的比例进一步拉大:
在Furry群体的兽设当中,纯粹的异性恋比例仅占17%,相比之下,同性恋、双性恋成为主体。
(另外,据不确切统计,在今年九月的FurScience调查中,异性恋仅占兽迷群体的10.01%)
这无疑成为Furry群体中令人好奇但又疑惑不解的现象。解释这一现象似乎相当困难,在已有的学术研究以及兽迷们的讨论当中,人们多半认为这是Furry文化较高的包容性、开放性、多样性所致,但并无任何经验主义上的证据可以证实这种解释,所以这种说法至多称之为猜想,并且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准确的猜想。对这种解释的质疑体现在两个层次:
首先,显而易见,如果是Furry文化的包容性、多样性导致了Furry群体中较高的双性恋、同性恋比例,那么在其他具有包容性、多样性的文化当中,双性恋、同性恋的比例则也应该如同Furry群体一般占据着较高甚至过半的比例,但在现实生活中,在任何一种开放性文化当中,我们很难看到这种过半比例的存在;
其次已有研究只是证明了兽迷和同性恋倾向的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某些Furry群体的属性导致了较高的同性恋倾向,因为这样做便忽视了另一种可能的存在:也有可能是同性恋或双性恋群体更容易对拟人动物形象产生好感或兴趣。
总而言之,关于“为何Furry群体的性取向分布会呈现出这个样子?”这一问题,还有待研究的深入。
丨创伤与归属感
在Dr. Plante的研究报告中,他指出兽迷更有可能在以下方面存在创伤(如焦虑、迷茫、尴尬等等):
① 担心自己的Furry身份在被他人知道后,自己的形象会变差。这主要是源于媒体、舆论对于Furry的一些误解或污名化,比如舆论常常会将Furry视为纯粹的性文化或变态的想法;
② 数据显示,兽迷更有可能受到更多的暴凌;(即便在控制了性取向这一变量的前提下,兽迷受到行为或心理暴凌的概论依旧比常人高出22%)
③ 兽迷在融入共同身份认同的集体之前可能会产生焦虑,迷茫等等。
④ 自闭症倾向:在FurScience在2018年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了在调查中,有11.7%的兽迷伴有自闭症的倾向。
但统计结果同时也显示,兽迷并没有在心理上或生理上因为这些创伤而存在较大缺陷,相反兽迷在圈子里寻觅到了他人的安慰、自我的和解以及群体的归属感:
从上图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兽迷与Furry群体维持联系的主要动力除了令兽迷喜爱的兽向内容、活动之外,最为主要的便是对于社群的归属感——兽迷总能在这里找到帮助自己,接受自己的人,有时感慨万千,又或是为之深深感动。这个时候,兽圈(Furry世界)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爱好共同体,而是凝聚着彼此归属感的社交圈,人们在这个圈子里互助互爱互相治愈。
(我们一直在这儿,永远可以给你一个大大的bear hug,图片出自Infurnity獸無限)
从有关性别、年龄的数据,延伸到政治、社会倾向,再到情感关系、性取向,最后是创伤与归属感,我们在这些数据背后看到兽文化的魅力所在,或许也正是兽文化的存在意义。
4
误解与刻板印象
(Misconception&Stereotype)
对于Furry这一小众群体,大众舆论中充斥各种对它的误解与刻板印象。而本文”What is Furry”作为推广、科普Furry文化的短文,舍弃了对于Furry发展脉络、群体心理的介绍,意在更好地使大家了解“what is furry”,在最后,本文将回应大家对于Furry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刻板印象。
兽迷不等同于马迷。在这里,马迷是指动画《my little pony》的粉丝,现如今,就全世界范围而言,马迷的规模相当之大,加之兽迷和马迷存在喜好拟人动物的共同点,因而会有一部分人混淆了兽迷和马迷。但统计数据显示,马迷和兽迷之间只有20%的交集,也即只有20%的兽迷同时也是马迷,两者之间有一定关联,但显然这种关系并不紧密。
丨兽信仰者(Therian)
兽迷同样不等同于兽信仰者,尽管两个群体之间同样也存在着7%比例的交叉。兽信仰者通常会认为自己是完全的非人类,程度较兽迷更深,相比较而言,兽迷更加执着于拟人化的动物形象。下表为兽迷和兽信仰者的比较,是基于“自我在多少程度是是动物”这一问题的比较:
(数据来源于研究报告:FurScience! A Summary of Five Years of Research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nthropomorphic Research Project)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你是否觉得自己不是100%的人类?”只有35.1%的非兽信仰者基于了回答了是,而兽信仰者中有85.5%回答了是,这显示出兽信仰者相当执着地认为自己并不算完全意义上的人,而兽迷则是与此不同的。简而言之,在“非人”信念上,兽迷的执着程度并不像兽信仰者一样深。
丨性(纯粹的性文化?性癖?纯粹的同性恋?)
其他对Furry文化的误解大多与性有关,首先必须承认,Furry文化的确容纳了大量的性文化,这与其演化过程有关:就社会历史的角度而言,Furry文化的发展受到美国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浪潮下以“风趣动物”为主题的各类地下漫画的深刻影响,从那个年代Furry便与性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联系,但仅依靠这一点能否将其定义为纯粹的性文化或者性癖?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解释:
一方面,在被询问道:“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色情才加入的Furry?”,兽迷们的回答则呈现出总体较低的程度,也就是说,并不是多数兽迷完全是因为色情才加入Furry,数据如下:
(数据来源于研究报告:FurScience! A Summary of Five Years of Research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nthropomorphic Research Project)
另一方面,在游戏、影视以及其他艺术中也有性文化的存在,但这并不代表它们属于纯粹的性文化,Furry文化亦然,色与性不过是一种文化元素,可以选择将其放入Furry文化的表现形式当中,反之,也可以选择不将其放入表现形式。
中国大陆的Furry群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十兽九基。”意指在十个兽迷中,九个都是同性恋,基于此便引来了最后一个问题:Furry文化是否是纯粹的同性恋文化?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在讨论兽迷与性取向的关系时,已经给出了性取向在兽迷群体中的分布情况,我们知道,尽管同性恋、双性恋以及其他非异性恋性取向在Furry群体中的占比高于他们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但不等同于将Furry文化与同性恋文化划上等号,同性恋比例远没有达到传言中的90%,异性恋也在Furry群体中维持着一定的稳定比例。多样的性取向并不是一种病态,在另一种层次上,多样的性取向正是Furry文化多样性、开放性、包容性的一种体现形式。
N
总结
通过对Furry群体特征的界定,对于兽向内容的介绍,对于兽文化内核的透视以及对于误解的回应,本文已经对Furry群体及其文化进行了简单介绍——“What is Furry?”,也许furry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对拟人动物的喜欢与热爱,更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信仰。
你若对Furry无感,那也不差,
至少你现在多多少少理解了我们;
你若曾经有过对Furry的热爱,
何不现在重新拾起?
你若此刻心动了,
何不尝试进一步探索Furry的世界?
无论性别,无论年龄,无论取向,
We Are Always Here as Furries !